一、 我國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的起步
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揮的延續。城市交通信號控制技術是公安科技工作中屬于起步晚,但發展快的。
我國從幾個城市使用單點定周期式交通信號控制器控制交通信號燈,1973年北京在前三門大街進行交通干道的協調控制系統的試驗研究;
1978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始了單點定周期交通信號控制器研發和使用;
1985年全國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推廣廣州市應用自動交通信號控制機模式,即以固定配時方式實現交通信號自動控制;
1986年全國公安計算機應用展覽會上,廣州研發的電腦交通信號機同北京、沈陽研發的電腦交通信號機一起獲得全國公安計算機應用三等獎。
電腦交通信號機可以按照路口的各個方向車輛檢測器的檢測的車流量,進行感應式的交通信號控制。
我國的交通控制系統研發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七五”科技攻關研發的“城市交通實時自適應控制系統”項目在南京實施,國家“八五”科技攻關研發了“城市交通控制系統應用技術”項目的系統在廣州市天河區體育中心區域和高速公路結合部實施,國家“九五”科技攻關“緩解城市道路交通堵塞關鍵技術的研究及示范工程”項目,研發了交通信號控制指揮系統和交通動態信息系統。
之后隨著科技進步,多所大學、多個企業或基于國家和省部級的各類研究計劃,或自發地研發了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等不少系統,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局部實施。
1984年上海市、廣州市分別引進了我國第一條線控的丹麥 “愛立信”JCC-JCF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在交通市區干道5個路口中綠波帶控制應用。
廣州市的JCC-JCF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在東風路5個路口實現了交通信號綠波帶控制, 使用到1992年后被引進SCATS系統取代。
80年代末期,北京、上海、深圳分別引進了英國的SCOOT、澳大利亞的SCATS、日本的KATNET等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隨之天津、沈陽、廣州等城市引進了國外城市區域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自1980年代至今,我國研發和建立了適合中國混合交通流特性的控制系統,較有代表性的系統為HT-UTCS和Hicon系統。
HT-UTCS系統是由交通運輸部、公安部與南京市合作自主研發的實時自適應系統,采用三級分布式控制(區域協調、線協調和單點控制),為方案形成+專家系統式自適應控制系統。
Hicon系統由青島海信網絡科技開發的自適應系統,采用三級控制模式,包括路口級、區域級和中心級控制,路口級負責實時數據采集、上傳至上級、接收上級指令;區域級負責子區控制優化、數據采集、交通預測;中心級負責監控下級運行狀態,提供人機交互平臺。
由于諸多原因,我國主要城市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統仍靠國外引進,從賽文交通網去年對31個省會/直轄市的主城區安裝的交通信號機調查數據來看,國外交通信號機在我國交通信號控制市場占有率為54%,國內交通信號機比例46%;
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杭州、沈陽等大城市皆是應用SCOOT系統或SCATS系統。
二、 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的應用回顧
從80年代開始,我國大多數城市陸續建立了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根據(賽文交通網,編輯注)去年的調查,從調查82座樣本城市中心區交通信號機的燈控路口數量共有56000多個。
其中1000個以上的燈控路口有17座城市,分別是上海、重慶、天津、鄭州、武漢、杭州、深圳、哈爾濱、合肥、廣州、南京、北京、西安、無錫、成都、蘇州、和濟南。
在全國700多個地級市、縣級市的城市中,上海中心城區燈控路口數Z多,有5000多個;其次北京3000多個燈控路口;再次是深圳2400多個燈控路口。
一線城市中,共有信號機32000多套,其中集中協調式27000多套,集中協調占比為84.2%,還有5000多套單點信號機。
從當前我國來看,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在協調和控制城市區域內應用中,發揮了均衡路網內交通流的分布,減少停車次數、延誤時間及環境污染等系統的控制作用。
實踐證明,任何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只有與當地、當時的實際交通狀況結合起來,不斷優化信號配時,并運用新技術,不斷創新信號控制模式,才能發揮系統的控制效率,達到預定的控制目標。